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關於隱蔽支系的物種界定務實操作上的建議

 


種化在不同維度上的速率可能是不一樣的,因此會出現遺傳分化甚大但形態卻沒什麼變異的演化支系,也就是隱蔽支系(cryptic lineages)或隱蔽種(cryptic species)。隱蔽支系在物種界定上的難點在於,如果這些支系是異域分布的,支系間的生殖隔離將會很難評估。這篇研究以澳洲的兩個種群的蜥蜴(Carlia rubrigularis group和Lampropholis coggeri group)為例,種群內的物種是異域或鄰域分布,結論給出一系列界定隱蔽種時的操作建議:

(1) 盡量廣泛採樣擴及各個族群
(2) 做物種界定,找出統計上支持的支系(即putative species或candidate species)
(3) 比較putative species之間有沒有表徵變異,而且這個表徵分化是否與種化有關
(4) 如果(3)失敗了,做生殖隔離相關的實驗
(5) 如果(3)和(4)務實上不可行,則利用已知有生殖隔離的物種間的分化程度(da、dxy、branching time等等),來評估putative species是否可能也達到生殖隔離

由於生殖隔離的演化在不同支系間可以有很大差異,以上操作尤其是(5),有一些前提需要考慮。這篇研究提供的操作建議可能比較適用於不同族群間有相似的生態位以及類似的種化過程的種群,因為擁有相近生態位和生物地理背景的種群,支系間的生殖隔離演化速率應該會比較接近。總之好的物種界定應該是process-based的,族群分化史、生態棲位和親緣地理背景等等生物學資訊都應該納入考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