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一下第一次做illumina squencing的library,為了捕捉UCE loci。因為太令人沮喪了所以覺得該寫下這個歷程,希望之後能找到方法改善。這次用的試劑是xGen DNA Library Prep EZ Kits,主要遇到的問題是cleanup後DNA濃度變得非常低。
有多低?因為我先前有做過ddRADseq library的經驗,老闆請人示範製備過程時主要讓另一位博士生練習,我則在旁邊拿著protocol純觀賞,我的部分樣本就變成示範教材。這是示範製備時的樣本濃度(ng/ul):
ID448 6.2 2.
ID452 8.82 3.24
ID453 4.88 5.89
ID439 10.1 4.4
ID457 7.26 1.57
ID500 3.08 1.67
以上是示範教學時的濃度,看起來還不錯所以我就當成標準來參考,結果我自己上陣時變得慘不忍睹:
ID444 16.2 0.596
ID446 7.8 0.305
ID449 29.2 0.675
ID450 8.23 0.345
ID451 18.6 0.593
為了保護樣本的隱私我只列出一部份,反正一樣慘多說多難過。似乎和起始的gDNA濃度沒關係,最後大家的濃度都低得很平均,會造成DNA流失的步驟只有protocol中的兩次磁珠純化,我看了researchgate上不只有我遇到這個問題(德不孤必有鄰的感覺真好),那大家的建議不外乎就是注意乾燥磁珠的時間要抓好,過乾造成龜裂或不夠乾導致酒精殘留都會影響DNA的回收率。以前我在做ddRADseq建庫時過乾似乎沒造成什麼問題,就是持續pipetting直到磁珠和水混和均勻就好了,至於不夠乾應該是沒遇過畢竟酒精揮發得很快。
目前其實我沒什麼頭緒,我能做的似乎只有縮短乾燥磁珠的時間,還有在步驟間額外插入濃度測量,看看DNA濃度變化是發生在哪一個步驟之後。另外我跑去看官方完整版的protocol後發現也可能是因為gDNA被over fragmented,這就得縮短酵素作用的時間了。等我找到方法成功trobleshooting(如果有那一天的話)再來更新這篇文章吧。
———20250219更新———
成功找到導致最後濃度極低的原因了,就只是我自己犯蠢拿錯了elution buffer。其實protocol上有寫清楚需要的是10mM Tris-HCl buffer (pH 8.0),但是我拿到了1M Tris-HCl buffer (pH 7.5),酸鹼值的不同可能會讓反應酵素失活之類的。啊不過我同事說他之前也用跟我一樣的buffer好像就沒出什麼事,這點我不知道所以先保留,可能是他記錯或不同物種導致的差異。總之換了正確的buffer後,我得到了不錯的建庫結果:
conc. of gDNA conc. after PCR and cleanup
ID523 4.83 24
ID524 3.21 18.5
ID525 6 25.7
ID526 11 26.1
ID527 14.9 42.2 (稀釋1.5倍後的濃度,原本太高了Qubit測不出來)
就是這樣,之前在找資料時我在ResearchGate之類的網站發現有些人也遇過類似的問題(德不孤必有鄰的感覺真好),像是建庫時DNA濃度突然驟減、拿到錯誤濃度的elution buffer怎麼辦之類的,他們的情形有可能跟我一樣,希望我的經驗可以給大家一點在troubleshooting時的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