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時候我認為亞種是個沒什麼意義的單位,至少在表現親緣關係方面是這樣。分類處理是一種假說,因此無論是一個物種的名字還是亞種的名字,都代表著一個假說。但從族群遺傳的角度來看,species和subspecies這兩個假說的預期是一樣的,因為種和亞種共享相同的criteria,例如是不是單系群、有沒有基因交流、是否有可供區別的表徵,因此無論分析結果(pattern)是如何,都難以區別species和subspecies。尤其是近期分化的物種,不見得會呈現單系群和無基因交流,更別說廣為討論的隱蔽種。
不過在某些脈絡下,亞種還蠻好用的。亞種的定義可能很多,不過基本離不開兩個要素:形態變異和地理分布。Patten (2015)對亞種的建議是「a morphologically diagnosably distinct, geographically circumscribed clade that does not form a distinct (neutral) genetic cluster or is not reciprocally monophyletic」,雖然說至今我還沒參透這句話(要如何同時是clade又不是單系群?),不過至少能看出來亞種這個位階是有形態和地理脈絡的:亞種方便我們辨識不同地理分布的形態型。不同地理分布的形態型,可能代表著niche partition、local adaptation、不同的族群分化史,或者其實根本是不同物種。簡而言之,不只是在系統分類方面,亞種本身就是帶有生物地理脈絡的生態和演化假說。順帶一提,亞種在保育上也有務實幫助,尤其是當我們需要保育種內多樣性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名字」給掌權者擬定保育相關法律和政策,某些族群可能在科學上過不了正式的species delimitation但卻有獨特的遺傳或適應性特徵,值得被保育,這時候亞種的名字就有積極意義了,有興趣可以參考Coates et al. (2018)的文章。
說這麼多,是因為最近想到似乎可做的議題,分布在北美洲南部至中美洲的虎甲:Cicindelidia sedecimpunctata。其分布範圍從美國的南部經過墨西哥,一路到宏都拉斯和尼加瓜拉。這玩意兒以前被分出許多亞種,不過幾乎都無效了,只剩下一南一北兩個亞種,交界帶在墨西哥的哈利斯科州附近。有趣的是,根據iNaturalist的位點,C. sedecimpunctata的分布似乎是不連續的,位點從美國南部到墨西哥南部然後在特萬特佩克地狹(Isthmus of Tehuantepec)斷開,接著就跳到宏都拉斯和尼加瓜拉。有幾個演化假說也許能解釋,如這是不是一個peripatric divergence的例子?是否特萬特佩克地狹是一個barrier,或扮演filtering dispersal route?然後斷開點和兩個亞種的交界帶不一樣,是否也代表亞種地位應該重新評估?或者還有其它族群隔離的機制?很多細節需要再思考,我先記著這些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