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澳洲Kumbadjena櫛蠺的隱蔽種化

https://doi.org/10.1071/IS18024

相較於現今,古時的澳洲氣候比較潮濕,但是在中新世(Miocene)時發生乾旱(aridification),這導致許多潮濕棲地縮限並破碎化,在澳州西南部尤其可見。躲在各個潮濕庇護所的生物便由於population subdivision而分化開來。櫛蠺(velvet worm)是有爪動物(Onychophora)的一種,算是節肢動物的近親;很怕乾,所以通常棲息在溫暖潮濕的地方。櫛蠺的遷徙能力很弱,而且受限在潮濕棲地中,所以他們應該會有明顯的short-range endemism,是一個解釋前述乾燥氣候壓力下的種化假說的好實例。澳洲的南櫛蠺科(Peripatopsidae)的Kumbadjena屬複合群(species complex),形態高度保守所以物種劃界不清,而且沒有適合的診斷特徵(diagnostic character)。這時候分子資料就可以幫上忙了,這篇研究用了三個粒線體和一個核基因,解析Kumbadjena的分類和親緣關係,並發掘其中隱蔽的多樣性。物種界定(species delimitation)的結果支持Kumbadjena至少有七個遺傳支系,包含三個新種;幾乎每個支系的分布都很侷限,符合short-range endemism,少數共域的種類應該是secondary contact因為共域的並非姊妹支系。有趣的是,描述新種時作者用了高度保守的18S rDNA當作分子診斷特徵,因為這個分子標記在種的位階非常穩定,可以當作描述隱蔽種或形態極相似的物種時的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