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doi.org/10.1002/ece3.6524
究竟種化(speciation)是什麼?族群分化(population subdivision)算是種化嗎?棘背魚(stickleback)是一個常用於研究同域種化的典型系統;然而,雖然皆是共域下的棲位分化,適應不同水層的棘背魚是生態型(ecological forms),但類似演化情境下,中美洲的慈鯛卻被視為不同物種(species)。以上例子來看,導致種內遺傳結構、族群分化的機制才是種化。然而實際來看,種內的遺傳分化並不總是能預測種化速率,意味著分化的族群不見得會變成不同物種。許多研究將種化描述成一段連續的過程,而population subdivision只是種化過程中的早期階段。
在定義種化時也很強調生殖隔離。若說population subdivision是種化的第一個階段,但當生殖隔離的機制還沒形成時種化仍可能「失敗」,因此生殖隔離可以說是種化的第二個階段,避免分化的族群再次融合回去。多數科學家應該同意「種內和種間分化的過程」都是種化。
然而,若說種化就是形成生殖隔離的演化過程,其實生殖隔離作為物種界定的依據也相當爭議。多數分化中的近緣物種很可能沒有演化出生殖隔離,甚至沒那麼近緣的物種也沒有演化出生殖隔離,例如分化超過一千萬年的海神大兜和長戟大兜。實際研究中也發現諸多姐妹種、近緣種仍可雜交的案例,而且雜交可能會帶來適應性優勢,因此沒有演化出與其近緣種有生殖隔離的物種反而會受到天擇的偏好。所以說,生殖隔離何以能成為物種界定的依據?
更瞭解遺傳分化的過程,我們也許就能夠做出更符合演化的物種界定。親緣地理學的研究旨在瞭解物種,或不同地理支系,如何產生遺傳分化的過程,而物種界定的研究則是評估這些地理或遺傳支系是不是「物種」。隨著定序科技和統計模型的發展,現今可用的數據和分析越來越多,然而若缺乏對種內和種間分化的理解,可能會導致物種的過度切割。種化這個詞可能其實包含了很多不同機制和過程,是否population subdivision就是種化?或population subdivision是還沒完成的種化?這個問題相當重要,不只是因為語意上的歧義,也可能會影響我們對物種界定的詮釋。最後,研究種內變異是如何生成以及種間分化是如何維持也許能幫助我們回答何謂物種以及為何有如此多的物種演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