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環形種(ring species)在演化上穩定嗎?

 

一個物種的族群沿著一個地理屏障擴張,在isolation by distance的作用下,環形種(ring speices)就可能會形成。暗綠柳鶯(greenish warblers; 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是一個起源於喜馬拉雅山附近、圍著青藏高原分布的環形種,由很多個亞種組成(也有人認為是很多種),其中兩個分布在西伯利亞的亞種雖然分布重疊,但已經形成生殖隔離。族群分化(differentiation)的速度夠快會因為isolation by distance的作用而產生許多新物種;相反地,較慢的分化速度當然只有一個物種存在。族群擴張和族群分化的速度會最終決定當末端兩個族群二次相遇(secondary contact)時會發生什麼事,較高的環境承載力(carring capacity)會增加擴張速度但降低遺傳分化。這篇研究的作者想檢驗環形種形成的穩定度與持續性,假說是:(1) 在二次相遇的地區如果有較廣的合適棲地,會增加環形種形成的可能性;(2) 環形種最終會分化成好幾個物種還是會合併成同一種。結果方面,模型模擬顯示,如果起源地的面積較大,環形種較不可能形成。另外,多數環形種也是不穩定的,九成的環形種在十三萬個世代後會分化成多個物種或合併回去,對暗綠柳鶯來說會在一萬到五萬年後分化成數個物種。環形種雖然不穩定,但會持續存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因此可以被觀察到,不過也因為如此所以環形種在自然中不常見。

很有趣的一篇文章,提供了影響環形種化的因子:環中有效的隔離距離、環形分布區域的環境承載力。不過有好多不懂的地方,這篇研究的結果是模型模擬得到的,作者沒給太多生物學上的解釋,為什麼起源地的適合棲地較大的話環形種較難以形成?反之,二次相遇的適合棲地較大則增加環形種形成的可能?目前我還沒有想通。